找到相关内容522篇,用时3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王恩洋:《佛学通释》上卷(1)

    决当戒除,决当禁制。未作不作,作已述悔。  十善业道第五  佛言:有情有十善业道,身三,语四,意三。谓不杀,不盗,不淫,不妄语,不两舌,不恶口,不绮语,嗔,正见。  何谓不杀?谓性慈仁,...,诸非法语?是为不绮语。  何谓?谓于净妙可意境事,所染著,谈泊寂然,诸系恋,是为业者,由故,发起正行。于离染事,不盗淫等,筹量计度,审虑决定。是为贪业。  何谓嗔?谓于违逆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81664965.html
  • 菩萨众的德行

    同一义。约「诤」义说,无量与相等,同样是能空于、镇、疑、常见、我、我所见的(杂含卷二一·五六七经)。从空相应缘起来说,由于有情自性,是相依相缘相成,自己非独存体,一切有情也不是截然对立的,所以...使无疑的智慧,的净定,镇的慈悲,和谐均衡的扩展到完成。   从声闻到菩萨   佛法,从一般恋世的自私的人生,引向出世的无我的人生。这有不可忽略的两点,即从家庭而向家,从自他和乐而向自心净化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1456509.html
  • 陈鹏释译:唯识四论(2)

    纯净净。精进需勇悍,勇是无法,悍是懼。自满是精进修行的最大障碍。佛教认为,达到了瞋、痴三大善根的境界才算是圆满善德,称为「满善」。《成唯识论》中「精进」法是在瞋、痴三大善根之后:...恶念,拒绝恶行。  五「」,是指对「有有具」没有贪欲需求。其功用是对治贪欲,多行善事,造福他人。所谓「有有具」,前一「有」是指「三有」,即是「三界」(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是众生俗世界的三个层次);「...

    陈鹏释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5250002.html
  • 大乘唯识学派的五位百法

    。   上面所说之善,唯就伦理角度而言。心所有法中所说的善,则是就心理上对善的心理活动所作的分析。唯识学家将心所有法中善的心理活动分为十一种,他们分别是信、惭、愧、嗔、痴、精进、轻安、不放逸...能够团聚僧伽团体,保证僧律的执行,增强信徒修行的信心和力量。   ,是告诫众生不要有贪念。《成唯识论》解释说:“贪者,谓于有、有具,无着为性,对治贪着,作善为业。”佛家以世界之表象为有,泛而言之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21965107.html
  • 唯识三十颂及科判

    有覆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有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善谓信惭愧 ... 丙、重明六位: 遍行: 初遍行触等。 别境: 次别境谓欲,胜解念定慧,所缘事不同。 善: 善谓信惭愧,等三根,勤安不放逸,行舍及不害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31453338.html
  • 住精神

    ,而且年轻,就免不了有贪欲,你怎敢贪色,和我的宫女在一起?”修行人答:“我虽未断欲结,然心实。”王曰:“胡说!仙人炼气,不食人间烟火,尚且有,而你正值盛年,敢说?!”修行人答:“见色不,并...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何以故?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瞋恨。”  佛在《金刚经》里讲了一个故事。佛在过去世曾有...

    传真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0662360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论(2)

    为一种;  (三)心所有法共四十六,别为六类:a、大地法十:受、想、思、触、欲、慧、念、作意、胜解、三摩地,b、大善地法十:信、不放逸、轻安、舍、惭、愧、嗔、不害、勤,c、大烦恼地法六:痴、放逸、懈怠、不信、昏沉、掉举,d、大不善地法二:惭、无愧,e、小烦恼地法十:忿、覆、悭、嫉、恼、害、恨、谄、诳、侨,f、不定地法八:寻、伺、睡眠、恶作、、嗔、慢、疑。  (四)不相应行法共十四:得、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464812.html
  • 修心三要素

    和损害他人的心理。《大乘五蕴论》中说:“云何为嗔?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。”《成唯识论》中则说:“嗔者,于苦、苦具,憎恚为性,能障嗔,不安稳性,恶行所依为业。”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,与和痴一起被称为“三毒”。嗔的产生与作用与正好相反。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厌足地追求、占有的心理欲望,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、恼怒的心理和情绪。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...

    常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00481559.html
  • 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口述记

    境有五。三善有十一。四烦恼有六。五随烦恼有二十。六不定有四。一遍行五者。一作意。二触。三受。四想。五思。二别境五者。一欲。二胜解。三念。四定。五慧。三善十一者。一信。二精进。三惭。四愧。五。六嗔。七痴。八轻安。九不放逸。十行舍。十一不害。四烦恼六者。一。二嗔。三痴。四慢。五疑。六不正见。五随烦恼二十者。一忿。二恨。三恼。四覆。五诳。六谄。七骄。八害。九嫉。十悭。十一惭。十二无愧。十三...

    刚晓法师

    |法相|唯识|般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2/09082994600.html
  • 观世音菩萨的因缘与功德

    思议矣!)   9、《大乘庄严宝王经》云:若有人能忆念此菩萨名者,是人当来远离生老病死轮回之苦,犹如鹅王随风而去,速得往生极乐世界,面见无量寿如来,听闻妙法。如是之人,而永不受轮回之苦,、瞋、...   1、佛在《地藏经》中是这样的告诉观世音菩萨说:你与娑婆世界有一大因缘,所有的天龙、鬼神乃至六道中的苦难众生,若能闻你名号,或见你形像,或敬仰赞叹你,这些众生必生於上道,且必获不转退心,...

    佚名

    |观音|观世音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0/21143018708.html